kaiyun在斜风细雨中,随着一阵咚咚咚声打破静谧,大主教手持十字架,缓缓敲开了那扇古老的大门。
当管风琴乐曲奏响时,无数网友都感到一阵战栗,“就好像这座建筑真的醒了过来”。
犹记得巴黎圣母院遭大火烧损的第二天,马克龙就承诺:“我们将在未来五年内,重建一座比以往更美丽的巴黎圣母院。”
当时kaiyun,所有的专家乃至法国人都觉得,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,却又心怀一丝期待。
五年以来,超过2000名工人投身其中,整个工程足足耗资近7亿欧元(约54亿元)。
直到今年,在巴黎圣母院即将开放的消息公布时,无数人由衷地感到惊喜与震撼。
明亮了许多的环境,让人不禁幻想这是不是就是几百年前,这座建筑还未经历岁月洗礼的模样。
光线穿过玫瑰花窗洒下的光斑,和一切细致的手工艺品一起,装饰着神圣的教堂。
从壁画到方格地板再到管风琴,每一项精心修复过的细节都在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。
就连传说中耶稣受难时戴的荆棘王冠,也被从宝库中取出,安放在一个精美的新圣物匣里公开展示。
为了融入这种古典的氛围,所有新加入的现代设计,都以一种谦逊的姿态默默“站岗”——
新打造的洗礼池、祭坛以及其他礼拜仪式用具,则以庄重又低调的青铜材质制成,不与古建争辉kaiyun。
傍晚的塞纳河岸边,黄烟冲天,红色的火舌无情吞噬着这栋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。
为了避免接触有毒的含铅气体和粉尘,研究和修复人员不得不穿戴全套防护装备,带上电池和呼吸器进行一整天的工作。
此外,消失的屋顶和屋架打破了房屋结构的平衡,再加上火灾前搭建的脚手架被烧得解体了,建筑整体变得不稳,所有拆除工作的难度都是地狱级别。
在大多数修复资料都不完整或已经完全丢失的情况下,谁知道原来的建筑师和工人是怎么建的?
结果先是发现了一个19世纪的地下供暖系统,又找到了一具14世纪的神秘人形铅棺……
很难讲这对于他们来说,到底是“渡劫”还是“过年”,但积极向上的思想也许真的能转运。
譬如整个重建过程中,难度最大的屋顶和塔尖部分,就被这个“死心眼”的修复团队在限期内成功拿下。
他们幸运地找到了19世纪维修时留下的设计图纸、维修资料和施工日志,从而打下了“修旧如旧”的基础;
也得益于坊间对传统工艺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,让他们不至于满腔热血“无技可施”;
还有文博单位、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的共同配合——每个跨部门合作过的打工人都知道里面的门道有多深。
木构梁架所用的木材,亦遵循旧时的工艺进行加工,甚至连劈凿用的斧头都是中世纪同款。
玫瑰花窗的彩色玻璃被逐片拆卸,在放大镜下清洁,必要时采用相同的传统工艺进行翻新;
受热变形、覆盖铅尘的管风琴花了4年的时间清洗修复,8000根音管及其它部件被拆下维护再重装,最后的调音又耗费了六个月。
据不完全统计kaiyun,工匠们总共清洁和修复了大约40扇彩色玻璃窗、23幅画作、近千英尺的金属制品和54件雕塑作品。
考虑到巴黎圣母院的最初建造耗费了180年的光阴,这次按照旧例来修复的大规模工程,虽然还没完全竣工,但能够如期开放,实属当之无愧的奇迹。
这一切自然离不开2000名工匠和专家的辛勤付出,他们的名字也被珍藏在塔尖上重新矗立的镀金公鸡风向标中。
而中国专家作为首个登上巴黎圣母院塔尖的非法国专业团队,也贡献了我们在大理石清洗、火烧木材研究以及壁画和金属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。
这一切正如维克多·雨果所述:“最伟大的建筑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,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,不如说它们是大众的艺术结晶。
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,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自己的一层土。”
维克多·雨果更是写过一本名为《巴黎圣母院》的小说kaiyun,将其视为法国文化的象征,赋予其神秘和浪漫的色彩。
这座建筑不仅亲历了巴黎城的兴衰,也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。
然而,正当我们在颓丧的生活中感到迷茫kaiyun、逐渐说服自己摆烂之时,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就这么重新“活”了过来。
如同无数人对那场大火感到束手无策之际,勇敢的消防员们最后成功控制住火势,将肆虐的大火扑灭。